服務熱線
0755-83044319
發布時間:2023-03-30作者來源:芯師爺瀏覽:2493
隨著疫情結束,加之中國經濟逐漸復蘇,在“內循環”推動下,國內各地區間、城市間的交流互訪也愈發密集。據公眾號智谷趨勢消息,從3月2日起,滬深取代京滬成最繁忙航線,長三角和大灣區兩大中國[敏感詞]活力的城市群,大有在空中“合并”的趨勢。
繁忙航線背后,值得一提的,是“長三角IC廠商圈南下大灣區”的風潮。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在“南下”的航班里,大半個機艙坐滿了IC圈的人。
“長三角管生產,大灣區找市場”儼然成為今年IC圈的法則。
01
大灣區,IC圈的必爭之地
在集成電路業內流行著一句話:“全球60%的芯片銷往中國,而中國60%的芯片消耗在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
這背后的邏輯并不難理解,如果問全國哪個省份制造業最強,廣東當之無愧。
根據[敏感詞]出爐的“中國工業10強城市”,作為中國經濟[敏感詞]大省和工業[敏感詞]大省,廣東共有深圳、廣州、佛山、東莞4市進入十強,足見制造業底蘊之厚、實力之強。
圖源:國民戰略
其中,深圳2022年工業增加值達1.13萬億,首次超過上海的1.08萬億,打破了上海長期領跑者的局面,成為“中國工業[敏感詞]城”。
而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制造業企業的供應鏈外部依賴性較高。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90%以上的芯片、智能手機85%以上的元器件、汽車電子95%以上的元器件均依賴進口。
但近年來,受地緣政治影響,“卡鏈”“斷鏈”風險加大,制造企業的自主替代需求越來越強烈。
而這,就催生出了一個全新的市場格局,大灣區的市場將留有大量的空白等待國產化新興力量來填補。國產化IC制造商們近期頻頻南下,為的就是抓住這一波市場機遇。
畢竟,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三大應用市場為:網絡通信、計算機和消費電子,這三大領域的應用市場份額能達到80%,而珠三角/大灣區恰恰制造與這三大領域相關的產品,自然而然也成為了IC圈國產化進程中必爭之地。
02
半導體發展
大灣區為何落后于長三角
然而,如果問,全國哪個省份的集成電路制造業最強,廣東卻顯得有點黯淡無光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省集成電路的產量為539.4億塊,但與之相比,江蘇為1186.1億塊,超廣東產量的兩倍,上海一市的產量就達到364.9億塊億塊。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珠三角有巨大的IC需求,為何在集成電路制造上落后于長三角?
這一疑問曾經深深刺痛著珠三角產業界,也暴露了其在半導體產業鏈的技術短板。當長三角在半導體高歌猛進時,以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為代表的珠三角卻幾乎在半導體產業上隱身。
對此,珠三角產業界一直在反思。粵澳半導體產業基金、執行事務合伙人李進先曾分析,廣東集成電路制造領域發展薄弱,是因為其過度市場化和開放,集成電路產業在制造端相對周期更長、投入量更大。也就是說,在更為市場化的廣東,集成電路制造由于落地周期較長,難以靠企業自身來推動。
而反觀長三角,其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為 58.32% ,其中設計業、制造業、封測業在全國占比分別為48.9%、47.2%和78.4%,都幾乎占半壁江山,擁有全國最完整的芯片產業鏈。
從整體技術看,長三角芯片技術水平國內領先,在先進設計方面已經進入6納米水平,制造工藝已經在14納米芯片上實現量產,5納米刻蝕設備已應用于全球先進的集成電路生產線。且龍頭企業也相對集中,全球十大晶圓代工企業中的2家、中國半導體設備五強中的2家總部在浦東,全球芯片設計10強中有7家在浦東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
03
為了半導體,大灣區真的拼了
盡管目前珠三角/大灣區的半導體產業能力在全國來看不夠凸顯,但這里擁有大量的IC客戶群,這是顯著的優勢。如果能夠善于利用,這里極有希望培育出[敏感詞]的半導體產業鏈。
近兩年,珠三角發展集成電路的動作頻頻,其決心可見一斑。
資金方面
近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下達了廣東省2023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的通知。
通知顯示,2023年廣東省共安排省重點項目1530個,總投資8.5萬億元,其中涉及半導體產業相關的項目超50個,涵蓋第三代半導體、封裝測試、半導體材料、MLCC、傳感器等領域,總投資逾1400億,其中包括三個百億級項目,分別是:
增芯科技12英寸晶圓廠
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12英寸先進MEMS傳感器及特色工藝晶圓制造量產線新建項目總投資高達170億,是所有上榜半導體項目中投資額[敏感詞]的項目,將打造我國首條12英寸智能傳感器及MEMS晶圓產線。
廣州日報此前報道,該項目由廣州智能傳感器產業集團發起,將建設月產能2萬片的12英寸晶圓制造量產線。項目于2022年12月開工,計劃2024上半年通線,2025年年底滿產。
據廣州增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平臺介紹,其致力于建設國內[敏感詞]家專業定制化 12英寸智能傳感器芯片制造企業,產品主要以力學、聲學、微流控、生物等傳感器件及配套 ASIC 芯片為主,著力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全球傳感器[敏感詞]的應用市場,快速構建傳感器產業生態圈,助力大灣區成為全球傳感器產業中心的核心支撐和引領平臺。
粵芯半導體12英寸晶圓廠
廣州粵芯半導體12英寸集成電路模擬特色工藝生產線(三期)項目總投資162.5億元,主要瞄準工業級車規級芯片,將新建產能4萬片/月的12英寸集成電路模擬特色工藝生產線。
2019年9月廣州粵芯半導體一期月產4萬片12英寸晶圓生產線實現量產。作為大灣區[敏感詞]并且是目前[敏感詞]進入12 英寸芯片量產的晶圓制造廠,粵芯半導體的發展速度驚人,僅僅用了18個月就實現從無到有到量產的突破,完成了廠房建設、設備調試、投片、工藝平臺開發、可靠性驗證、爬坡量產等整套流程。
據悉,粵芯半導體項目計劃分為三期進行,計劃總投資約370億元,一、二期主要技術節點為180-55nm制程,三期技術節點為180-90nm制程。
目前粵芯半導體一期、二期項目已先后量產,三期項目則于2022年8月中旬正式啟動建設,總投資162.5億元,將新建產能4萬片/月的12英寸集成電路模擬特色工藝生產線,力爭在2024年建成投產,預計到2025年粵芯半導體將實現月產能12萬片。
按照規劃,三期項目規劃打造工業級和車規級模擬特色工藝平臺,主要應用于電力電子、服務器/5G基站及汽車電子的功率器件芯片、信號鏈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微控制器芯片及圖像傳感器等多種產品。
方正微電子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化基地建設
深圳方正微電子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化基地建設項目則計劃建設生產線及配套建筑和設施,預計總投資115.4億元。
方正微電子是國內[敏感詞]實現6英寸碳化硅器件制造的廠商,開發的13個系列的碳化硅產品已進入商業化應用。根據公司官網介紹,2021年8月,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入主方正微電子,將公司納入深圳集成電路產業“比學趕超”發展戰略的重要產業鏈環節,導入全球[敏感詞]科技資源,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致力于將方正微電子打造為國家第三代半導體制造高地。
政策方面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廣東省培育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直面廣東芯片制造環節短板明顯,實現規模化量產的12英寸晶圓線匱乏等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要大力支持技術先進的IDM(設計、制造及封測一體化)企業和晶圓代工企業。
廣州南沙發布了《廣州南沙新區(自貿片區)促進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扶持辦法》,從重大項目落戶、企業融資、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補貼企業生產型用電等九個方面對集成電路產業進行扶持。
深圳發布了《深圳市培育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年)》,其中提到,到2025年,產業營收突破2500億元,形成3家以上營收超過100億元和一批營收超過10億元的設計企業,引進和培育3家營收超20億元的制造企業,集成電路產業能級明顯提升,產業結構更加合理。
以深圳、廣州為起點,整個大灣區的集成電路產業建設如火如荼。有著巨大應用市場空間的制造之都佛山也不甘落后。根據佛山發布的《佛山市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力爭到2025年,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
《珠海市大力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珠海集成電路產業集群規模達到1000億元”,奮力補足自身制造、封測方面的缺陷。
《東莞市發展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2-2025 年)》提出,到2025年,實現東莞市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超800億元,建成華南地區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及應用創新重要基地,在封裝測試、芯片設計和第三代半導體等細分領域實現國產化替代等具體目標。
04
寫在最后
由此可見,如今以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珠海為核心的大灣區,已集體發力,吹響了振興半導體產業的號角。
路漫漫其修遠兮,過去一度缺席的珠三角/大灣區正全身心投入到芯片產業,全力追趕,希望打造一條涵蓋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從大灣區奮力追趕的勢頭來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的崛起,應該不會是太遙遠的事情。
免責聲明:本文采摘自“ 芯師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薩科微及行業觀點,只為轉載與分享,支持保護知識產權,轉載請注明原出處及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友情鏈接:站點地圖 薩科微官方微博 立創商城-薩科微專賣 金航標官網 金航標英文站
Copyright ?2015-2024 深圳薩科微半導體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20017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