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755-83044319
發布時間:2024-10-15作者來源:薩科微瀏覽:1095
研電賽在前期是兩年舉辦一屆。
1998年,第二屆“華大杯”研電賽在清華拉開帷幕。本屆研電賽應華大集團董事長王芹生(“研電賽”副主任委員)要求,由北京華大公司承辦。協辦的企業單位有華為公司、清華同方、新思科技,如圖2.10所示。
圖2.10 第二屆 硏電賽“華大杯”參賽手冊
相比[敏感詞]屆,第二屆參賽隊伍翻了一番,參賽單位學校有17所,共有26支參賽隊伍,加上帶隊老師,參賽人數超100人。
17所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敏感詞]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四川聯合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科院聲學所、中科院微電子中心、中科院電子所。
值得一提的是,研電賽正在悄然地進行薪火相傳。首屆“研電賽”冠軍的復旦大學的周汀,因在研電賽上的優異表現,工作后很快被提為副教授。并成為第二屆“研電賽”的復旦大學一隊和二隊的領隊老師。
從參賽隊員到領隊老師,不只是競賽角色的轉變,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舉動。不僅能夠將他在研電賽的參賽經驗傳授給新一批的參賽學員,而且也是一種精神、品質、信念的傳承。
此外,第二屆研電賽競賽命題評審委員會主任由倪光南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集團原總工程師)擔任。曾任政治局常委和電子工業部部長,正在擔任電子學會理事長的胡啟立同志到會,如圖2.11所示。
圖2.11 胡啟立同志給冠軍隊頒發“華大杯”和獲獎紀念證書
第二屆“研電賽”團體獎冠軍仍由復旦大學隊獲得!清華大學一隊獲團體一等獎(亞軍)。
此外,華大集團在賽事期間,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1998級入學的4名新生提供每人每年3000元的助學金,共資助4年至大學畢業,并誠騁他們為華大集團的“榮譽員工”,提供到公司參觀、實習的機會,如圖2.12所示。
圖2.12 華大公司助學備忘錄
企業把人才需求投射到學生培養的實踐環節中。對企業而言,不僅用助學活動彰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還有助于企業在優秀人才選拔上提前“鎖定”,并提供實踐的機會,更有效地助力人才的成長;對學生而言,不僅增添了對研電賽的興趣和積極性,也使學生對企業、產業提前有了連接、認知和互動,使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更有效性結合起來。
1996年,四位半導體愛國華人虞華年博士、胡定華博士、楊雄哲博士、楊丁元博士,聯名給國家領導寫了一封信,提議大陸一定要發展集成電路產業。2000年4月,中芯國際誕生,成為中國大陸[敏感詞]個純晶圓制造的企業。2000年6月,國務院發布《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18號文),18號文的頒布,拉開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新篇章,此后展訊、中微半導體、格科微、兆易創新、銳迪科等等一批半導體設計企業相繼成立。
在這個時期,周祖成老師意識到,推動我國電子設計行業向世界水平發展,選拔并造就一大批本行業的人才,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研電賽希望優秀的人才不僅要掌握頂層直至底層版圖的設計,而且要能了解并把握那些[敏感詞]的發展動向,只有創新才能使本行業不斷發展,以滿足各行各業對電子產品的多種需求。
為此,第三屆研電賽命題的廣泛性和全面性都進行強化,不僅僅停留在現場設計題目的對錯上,企業出題在針對性和設計的難度和廣度均有加強,如圖2.13所示。
圖2.13 第三屆開幕式和主講嘉賓
本屆筆試試題分為前端、后端和發展動向三大類,各占分量約為51%、42%和7%;試題類型相當廣泛,有VHDL、Verilog、FPGA、CPLD、有限狀態機、可測性us以及建立測試平臺、基于門的邏輯設計、CMOS應用的一些問題、模擬數學混合設計、數字信號處理DSP、甚至還有版圖設計中的算法問題。最后又給出一個不太復雜但又得轉幾個彎的實際集成電路版圖,在發展動向中有無線移動通信,非對稱傳輸,[敏感詞]的文本、圖象、視頻、聲音的加密方法以及一個微電子緊密相關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微機械及生物芯片。
雖然筆試試題比以往難度增大,但在3小時的考試時間內,參賽學生仍然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績。
周老師提及:“原來命題評審委員會擔心的“試題難度加大較多,成績普通不佳、強弱不能辨別”的情況沒有出現,這說明我國在電子設計領域世紀未已確實取得了較快的進步,大家非常欣慰。”
為了加強對這個社會需求較多、且跨多個行業的新學科的發展,研電賽命題和評審委員會建議,在高校中能在計算機、微電子、機械等系抽出一些教師,共同培養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呼吁加強對這類設計競賽的領導,由專人負責組織專家編制競賽的命題大綱等等。
在企業的命題方面,2000年第三屆“研電賽”時,華大集團出了和身份證IC卡相關的設計題,清華大學的博士生孫雪俊所在團隊提交的設計,華大集團出題的黃國勇博士在評判設計報告時贊不絕口。為此,孫雪俊成為第三屆研電賽的個人冠軍。
后來,孫雪俊所在的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承擔了我國第二代居民身份證芯片和模塊的技術研發。
與手機、電腦等中的芯片相比,身份證芯片技術并非特別難,困難在于身份證使用的地域廣度和時間長度上。我國第二代居民身份證項目負責人之一、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志華曾指出,身份證通行全國,有人生活在海南島的幾十度高溫下,有人工作在漠河的零下幾十度低溫中,芯片必須承受得住溫度的巨大變化;從時間長度來說,有人天天使用身份證,有人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使用過一次。為此,電子產品的耐久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身份證芯片為RFID芯片,無法復制,且高度防偽,基本杜絕了身份證偽造現象。2004年我國開始推廣第二代居民身份證。與[敏感詞]代身份證相比,采訪該芯片的身份證可以機讀,可以與閱讀身份證的機具進行相互認證,并進行安全性確認,這些為我國實現現代化人口信息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有意購買本書者可以點以下鏈接購買,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官方旗艦店售出:https://u.jd.com/hiA1mnq
友情鏈接:站點地圖 薩科微官方微博 立創商城-薩科微專賣 金航標官網 金航標英文站
Copyright ?2015-2024 深圳薩科微半導體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20017602號